联系我们
  • 咨询时间:7×12小时
  • 热线:15503621688
  • 咨询:13073593131
  • QQ询:396888518
  • 微信:QQ396888518
    儒家思想

    2011-03-29 16:23:46 作者:管理员 来源:总编室 浏览次数:4397

    专家热线:15503621688 13073593131 QQ客服热线:396888518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2000多年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究其原因,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夫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而儒学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无疑,糟粕是有的,但我们无法舍弃的,是那里的精华。让我们走进儒家思想,考虑一下它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影响。

         先看,何谓
        《说文解字》对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便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孔子作为儒学的开拓者,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是文化转轨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再看,何谓本文所要探讨的儒家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好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的现象。尽管后来出现了荀子的性恶论与之抗衡,但其终究没有被中国的大众所接受,只是停留在一种学术思想的层面,这里可以抛开不谈。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国的主要思路就是教育,这也是在当时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的。儒家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那么治理社会就应该从教育入手,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的境地,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安宁了。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因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使中国成为了现在的礼仪之邦;有的认为是,因为这是儒家道德规范之本。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即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为它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中国人对的态度之上,将在下文详细叙述,这里不累赘。

        儒家不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和政治人物便从儒家的经典中寻找智慧并取得了成功。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

        儒者毕生追求的只是君子”——那种集于一身,内在涵养与外在处世都和谐,永远不失中庸的君子,那种清醒自制、静观自身、含而不露、压抑激情的圣人。儒家注重自身修养约束,亦注重社会秩序的制约。儒家思想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当儒教自身特性与封建社会本质相融合之后,便出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的现实最终为君主所重,奉为经典,扶为正教,大力推广,以其社会伦理观自上而下全面推及,使之渗入社会每个角落。从此儒家便真正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定了其高于百家之上的至尊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之文化主流。这种突出,决非主观意识决定,而是历史的必然决定。

        儒家思想与中国人

        这要回归到的问题。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便是五常之一,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就这一层含义而言,它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

        仁要求人们以人为人,相亲相爱,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的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把别人也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儒家虽未彻底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们对世间事务的重视却远远重于对鬼神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展现高于对灵魂有无的探究,这种人本观念使其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采取了理智的态度,因而中国古代虽然也讲神设教,但宗教思想一直未能像西方那样成为人们精神的主导支柱和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处于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深深的依恋、情爱。因此,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后来儒家也以亲亲敬长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亲情之爱孕育了对他人的爱心,爱人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展与扩充,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直至今日,我们尚可闻见百善孝为先之类在历史中已流传两千余年的教训;不孝子孙成为了最为人们所不齿的一类人。可见儒家的仁爱之根本已经深深的进入了中国人的骨髓,难以磨灭了。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显示的行为表现出来。因而,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去爱人,就成为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儒家提出的行为模式就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南宋朱熹解释说:尽已之谓忠,推己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就是说,在以仁调节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它们是以仁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

        “是积极一方。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是消极一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

        推己及人内含着一个道德的标准。离开了道德的准则,以己好恶推及人,不仅不能利人,适足以害人。因此,儒家提倡仁者爱人,特别强调爱人以道,爱之以德,推己及人,也须以道德之心推之。正已然后能推人。那么,如何才能正己?孔子提出的具体措施就是克己复礼。具体的讲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社会道德)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即所有行为都符合于礼,克制自身与道德相违背的一切私念和欲念,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总之,儒家以调节人际关系,并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交往几乎都遵循着它当年的步履。儒家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仁爱于他人,如今的三岁小儿也都能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君子之方,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为人最高境界;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而必须爱人以德,从而这种的准则始终牵制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在以上所有的基础之上,中国人代代相连,从而建立起了复杂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实现民主转型。他们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或许对于儒家思想的本身已经有了歪曲与误解。

        如果我们能够跳出中国去看看周围的世界,就可以发现我们的邻国——那些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面。比方说日本,它从明治维新便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二战后融入西方主流文明,九十年代又开始从党独大体制向政党轮替体制演变。近十几年来,韩国等更接近儒教文明中心的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向宪政民主制度的转型。新加坡则正在从足够自由而缺乏民主的政体向更加民主的政体过渡。为何我们的邻国纷纷改革着自己的制度,反而是中国这个儒家文明的发源地却似乎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而蹒跚难以前行呢?
        
        或许我们要回头看一看中国走过的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是新文化运动的源头在哪里,则是有争议的。以往,人们更看重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几乎成了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发起的思想运动的专用名词。近来则有了戊戌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张灏更明确指出,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至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把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提前到世纪之交,或许有助于正确理解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的关系。 

        民主价值观是自由主义、乡土主义、宪法爱国主义、世界主义等多种价值的复合体。这些思想的大部分生长点都可以从儒学传统中发掘出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主要是受 “西学的刺激,但也有一部分重要的思想资源发掘自传统中学。康有为从公羊学平滑过渡到君主立宪思想,梁启超则从黄宗羲、王船山的著作中找到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孟子》里说的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就是议院的思想基础。《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就是议院的制度雏形。从清末新政到民国建立,儒学传统并没有对国人接受民主思想构成障碍,而是起到了孕育和催生的作用。

        当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取时,陈独秀提出了伦理革命的呼吁,他断言: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按照这种思路,不打倒孔家店,不改造国民性,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实行民主。政治制度改革遇到障碍,不是从政治实践上着手逐步的解决,而是在伦理思想上寻求根本的解决,这是五四时代的一个思想误区。

        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便有了一种新的崇拜。北大教授陈百年在1923年就注意到:今日的思想以为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同时现在的人以为外国来的都是新的,所以新的就是好的的思想,一变就成了凡是外国的都是好的趋新大势与尊西倾向的结合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二十世纪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曲折,与其说是由于中国人的过于保守以及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如说是中国人的过于趋新以及世界时髦思潮造成的负面作用。

        在政治领域,西方文明的长处是善政良制,儒教文明的长处是善治良吏。我们推动民主化进程,要从古今中外的进步思想传统中吸取养分。儒家思想不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有益的思想资源之一。真正影响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思想因素,并不是三纲六纪之类的儒家传统观念,而是各阶层人士的一系列现实考量。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应该学着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与均衡中把握住民主转型的契机,把善政善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创世界文明的新政治理念。

     

    分享到: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键词:
    吉祥物  儿童风水  文昌  宋祖英  刘德华  黄光裕  李嘉诚  住宅风水  心经  金刚经  测名字  三世因果  李宇春  章子怡  林妙可  合婚  面痣  桃花煞  铁扫帚  绝火焰  骨髓破  孔子  老子  庄子  好名字  翁美玲  何鸿燊 

 
智云居士
 
非工作时间请拨打:
130735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