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书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易经》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传述《易》,儒家将《易经》冠为六经之首。而且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后的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无不渊源于《易经》的天人之学。因而,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由《易经》入手。《易经》在我国文化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
后汉的郑玄,在他的《易赞》中,将易的定义高度发挥。他说:“易”这个字有“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含义。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说“变易”。然而,变化不息的大宇宙,却具备法则性,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小宇宙人的命运也同样具有法则性。所以说“不易”。由于“不易”的法则性,就能了解大宇宙的天地法则,有章可循;同样地,小宇宙的人的动向也有章可循,能够预知,可以规范。所以说“简易”。因而《易》这部书,就能以简单的象征符号与数字,表示这出这种“简易”、“变易”、“不易”的现象变化,产生占卜的作用。所以,由这一思维方向去探索宇宙,宇宙森罗万向的变化,无不有一定规律、因果关系可以追寻,而占卜能够预测吉凶,也就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了。
《易经》结构包括文本与解说两部分。文本的部分,称作“经”,解说的部分,称作“传”。
文本的“经”,由六十四卦与所附解说的“卦辞”和“爻辞”构成。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解说的部分的“传”,共有十篇,称作“十翼”。“翼”是辅助阐明“经”的意思。计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
“十翼”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
“彖传”是“卦辞”的解释,由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
“象传”又分为“大象”与“小象”。“大象”是卦的全体说明,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说明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为主,说明每一爻辞。
“系辞传”是《易》的整体概论,使《易》不仅止于占卜,更提升成为高度的哲学,在我国哲学史上,是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是指孔子系在整部《易经》后面的解说,也称作“大传”。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最要的“乾”、“坤”两卦,特别祥细的说明。
“说卦传”可分为两部分,前半与“系辞传”相同,是《易》的整体概论,非常简明扼要,后半部分说明八卦象征的现象。
“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与意义。
“杂卦传”是将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特色,以性格相反的两卦为一对,用一句话扼要地说出,“杂”是将顺序错杂的意思。
由以上文本的“经”与解说的“传”,构成全部的《易经》。由“八卦 ”到 “十翼”,源远流长,经过悠久的时间,累积了多位圣贤的心血而成。